

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
教师平台
亲爱的家长朋友们:
大家好!
近日,有家长频频向老师抱怨:我家的“熊孩子”一到家什么都不跟我们家长说,一头钻进卧室,关紧房门,不知在里面捣鼓些什么。等到吃饭时才出来露个脸,整天也不跟我们讲上一句话,真不知他成天在想些啥?真是急死人!
显然,这些“熊孩子”拒绝跟家长交流沟通,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。
一、强势父母,吓退孩子
一般来讲,强势的父母会抓住孩子的弱点不放。“你怎么就考这点分数?真给我丢脸!”“成天就知道玩玩玩,看你将来怎么办?”“我为你累死累活的,你就这样报答我?真让我失望!”连珠炮式的发问夹带着生硬的语气,往往会吓退原本脆弱的孩子,关上他跟你述说交流的大门。取而代之的是,他开始用逃避来武装自己,不跟你说一句话,不给你教育他的任何机会。渐渐地,他成了你眼中“行走的机器”。
二、关心过度,困扰孩子
有些家长过分宠爱孩子,从穿衣、洗漱、吃饭、学习到睡觉,每件事都要唠叨上好几遍。孩子成天对着家长们的喋喋不休,厌烦至极。以至于,他们索性闭 口不谈,懒得再搭理父母。
三、缺乏信任,失心孩子
(一)很多家长不太信任自己的孩子,偷偷查看家人手机,验证孩子是否又安装了新游戏;悄悄打电话给老师,确认孩子的成绩是否属实;暗地里调查同学,询问孩子有没有交上坏朋友……久而久之,孩子感觉到了你对他的不信任,就会对你敬而远之了。
(二)有的家长在陪伴孩子上,经常做“语言的巨人,行动的矮子。”原本答应孩子周末去游玩的,往往会因为工作、应酬等原因无法落实;原先说好要奖励孩子的,却以东西太贵、太浪费钱等借口大打折扣……渐渐地,孩子不再相信你的话,你在孩子心中也成了不值得信任的家长。
性格内向的孩子,往往喜欢把事情藏在心底,不愿意讲出来。他们宁愿把心里话锁在日记本里,录在录音笔里,也不愿意跟家人分享。这样的孩子,往往更让家长担心和无奈。
那么,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打开“熊孩子”们的心扉,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呢?我建议家长朋友们可以试着巧做孩子“闺蜜”,助力孩子健康成长。
一、转换角色,巧做“闺蜜”
孩子在家长面前,常常沉默寡言,但跟“闺蜜”凑在一块儿,讲起话来总是滔滔不绝。因为家长对孩子会有要求,有期望,这无形之中带给孩子较大的压力。而在“闺蜜”身边,孩子可以尽情地展示真实的自我,即便不完美,也不会被责骂和否定。所以,家长可以尝试着转换一下角色,放低姿态,化身孩子的“闺蜜”,倾听他们的高谈阔论,感受他们的牢骚抱怨,陪着他们一起哭,一起笑,接受他们一切的不完美,赏识他们所有的过人之处。
(一)从孩子爱好入手,达成“闺蜜”共识
在家校共育沙龙里,一位妈妈曾向我讲述过这么一段经历:她的孩子一直很排斥她,什么话都不愿意跟她讲。一天,这位妈妈在接孩子放学时,看见女儿正跟着一个同班女孩有说有笑地从校门口出来。妈妈惊呆了,她已经好久没看到女儿脸上绽放过如此灿烂的笑容。但是,当女儿目光触碰到妈妈的一瞬间,女儿闪电般地收住了笑容,不再言语。妈妈没说话,当做什么都没看见,心里却默默记住了女儿身边的这位闺蜜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这位妈妈单独遇见了女儿的闺蜜,她便顺道问起那天女儿如此开心的原因。女孩支支吾吾地说:“阿姨,小丽不让我告诉您。她偷养的两只小仓鼠又有新宝宝啦。您不让她在家养,说是嫌脏。”妈妈恍然大悟,女儿的快乐都被自己的嫌弃给隐藏了。到了晚上,女儿回到家后,妈妈把事先搭建好的仓鼠窝搬出来,把买好的仓鼠粮递到女儿面前,微笑着说:“把你的仓鼠朋友请到新家来吧,从今天起,我和你一起照顾仓鼠宝宝。”女儿无法置信地看着妈妈,满含泪花。接下来的每一天,母女俩一起喂养仓鼠的时候,成了她们聊天最多的时光。她们由仓鼠聊到了学校见闻,聊到了喜欢的课外活动,也聊到了紧张的学习生活。妈妈发现,其实女儿很能说,只是以前从不愿跟她说而已。很快,母女俩就发展成无话不谈的“闺蜜”。她们一起逛街、一起看电影、一起探讨数学难题,一起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。女儿逐渐变得开朗自信,积极上进,妈妈看在眼里,喜在心里。
(二)从信任孩子入手,筑牢“闺蜜”情感
在家校共育专栏里,一位年轻的爸爸记录下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。有一次,他儿子偷偷玩手机,被他逮了个正着。他狠狠地教训了一通。之后,只要儿子独处,他总是幻想着儿子又在偷玩手机了。聪明的孩子洞察了父亲的心思,他故意背对父亲,做出一副正在手机上拼命玩游戏的架势。父亲见状,赶紧从孩子身后气急败坏地蹿到孩子跟前。可是,他傻眼了,儿子身边什么东西都没有,他正在装模作样地戏弄自己的父亲。接下来,儿子嗤之以鼻地扔给父亲一句话:“神经病!”,就再也不看父亲一眼。年轻的爸爸脸色煞白,羞愧难当。事后,父亲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,主动向儿子道歉。儿子也原谅了爸爸,并郑重其事地告诉爸爸:“如果你不相信我,我将永远不搭理你!”年轻的爸爸从这件事上,吸取了教训,他知道信任孩子是走近孩子的情感基础。他决心让信任筑牢父子情感,彼此成为无话不谈的“闺蜜”。
(三)从共情孩子入手,尊重“闺蜜”得失
在家校共育论坛里,多次提到“共情”教育。但作为家长,如何做到像孩子“闺蜜”一样去共情,却非易事。一位朋友跟我分享了她与孩子“闺蜜”式的“共情”教育。她说:女儿自从上了六年级,脾气暴躁,情绪很不稳定。一来,学习难度加大,经常会因为没考好而掉眼泪。二来,学业加重,没有空余时间做自己喜欢的户外运动,偶尔会抱怨、发脾气。面对女儿的“无理取闹”,我朋友压住了怒火。她清醒地意识到,此刻她决不能以家长的威严堵住孩子情感发泄的窗口,甚至贬低孩子,让孩子彻底对自己丧失信心,变得自卑又懦弱。而应该以孩子“闺蜜”的身份,静静地守候在孩子身边,共情地倾听她的不愉快,感受她的不容易,尊重她的得失,疏导她的负面情绪。后来,女儿在她的陪伴下,逐渐适应了学习生活,成绩也有了较大起色。
二、升级“闺蜜”,助力成长
家长做成孩子的“闺蜜”,最终目标还是要帮助孩子健康成长。所以我们要自我升级,用丰富的育儿知识、深厚的文化积淀、广泛的社会阅历来助力孩子健康成长。
(一)吸收育儿经验,博采众长,对症下药
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:“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孩子,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个性”。当你成为孩子的“闺蜜”时,你的孩子就真实地暴露在你面前。他的喜怒哀乐,尽收你眼底。这时的你,需要多阅读育儿书籍,多参加育儿讲座,吸收丰富的育儿经验,才能博采众长,对症下药,为孩子设定最合适的教育方案。
(二)注重文化积淀,知识更新,与时俱进
家长作为孩子的“闺蜜”,要适应孩子的成长节奏,注重自身文化的积淀和知识的更新,做到与时俱进。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,孩子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广,能力强,我们不能止步不前,跟不上孩子成长的步伐,拖累孩子。
(三)积累社会阅历,积极向上,助力成长
家长作为成年人,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。我们要善于积累广泛的社会阅历,引导孩子积极向上,助力他们健康成长。
三、角色融合,完美教育
众所周知,“最好的教育是不用刻意教育的教育。”当孩子向你敞开心扉,无论是从心底把你认作心灵契合的“闺蜜”,还是敬重你为善解人意的家长,你都是孩子最信赖、最愿意依靠的人。因此,当“家长”和“闺蜜”这两个角色自然融合时,你就赋予了孩子最完美的教育。
家长朋友们,让我们放低姿态,蹲下身子,从孩子的“闺蜜”做起,打开他们的心扉,走进他们的世界,成为他们最信赖的家长,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!